This post was published in 2023-06-07. Obviously, expired content is less useful to users if it has already pasted its expiration date.
2025把这篇文章捞出来了,看了一眼里面的很多内容我早就忘记了,看来写这种流水账还是有必要的。
基本按时间顺序来
为什么想到了NAS?最开始的原因是:我想买一块机械硬盘,用传统的方法备份我的文件,但我找不到什么好的格式。
一块物理硬盘分区是不会考虑了,操作风险很大。
APFS据说很伤机械硬盘(大概是因为apple设计这种格式的时候就没考虑过机械硬盘),而且windows读APFS还要买软件。
exFAT没有日志系统,出了问题大概率数据全灭且无法找回。
NTFS倒还行,但加了bitlocker的NTFS只能在windows上面读出来。注意这个时候我的想法仍然是“硬盘就要全加密”。
开始考虑NAS
一开始并不是很喜欢NAS,主要原因:通过SMB协议读取网络共享文件夹的时候会往自己电脑的硬盘里写入相对应的文件。(这时我还不知道视频转码),如果查看视频则会写入几个GB的文件。对macbook用户非常不友好。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还看中了这个:硬RAID的DAS,比如QNAP tr-004

但同时,reddit网友也指出了这款设备(tr-004)的一些缺点,比如:在2023年使用SATA2 3GPS,对QNAP这家公司而言诚意明显不足(这款产品推出以后就没更新过硬件配置)
群晖能不能平时当NAS使用,必要的时候(比如网络不好,或者有计划的下载大量文件)用数据线连上电脑当DAS使用?
不行。
有点失望,但还是继续看下去吧。
考虑一下群晖:
黑群晖:算了算了,搞不定搞不定
白群晖:虽然有点贵,但是到底要买什么型号的?几个盘位的?
开始学习RAID知识
RAID0:当然PASS
组RAID1:只有一半空间可用,有点亏本
组RAID5?所以看了一眼四盘位的DS923+,但很快一些V2EX网友用血淋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RAID的作用是高可用,而不是高保险!尤其是那种5块大容量硬盘(比如16TB)组的RAID,只要出了问题,重建RAID阵列的时候极有可能再次出问题,最终导致所有数据都拿不出来!因为:重建RAID阵列的速度很慢(甚至可能要几天),这段时间内如果再有一块硬盘出了问题,或者遇到断电/电涌这类的意外事故,数据就全完了。特别要注意:RAID5的重建对硬盘比特校验的要求为100%正确,意味着重建阵列的过程中只要再次出现一次比特翻转/比特腐烂,整个重建都会失败。
所以我看到很多v2ex网友直接把群晖设置成了basic模式, 这样就不用和RAID的那些破事挂上关系了。
有关文件格式系统
即使是群晖这样成熟的系统依然绕不开这个问题。我希望的是:(在硬盘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即使我们拉出一块硬盘,把它连接到普通电脑上,我们依然能读出它的数据。幸运的是,群晖为ext4/btrfs文件系统准备了成熟的磁盘读取方法,只需要使用ubuntu即可。我注意到了:如果是basic模式的磁盘,读取数据会简单得多。如果是raid1的磁盘,则要同时将2块硬盘都连接到电脑才行,这意味着需要不止一个硬盘盒,以及不止一个硬盘供电器。
有关ext4和btrfs格式的选择:网上争论不休,但目前看来跟着官方推荐来就行了(群晖btrfs,QNAP ext4)
这个时候就看到了网友大力推荐zfs格式以及trueNAS,但看了一圈感觉已经超过了我的预算范畴,真的用不上。
再排除QNAP的NAS(型号过多,而且大陆推荐的型号无法在美国亚马逊购买),现在把目光专注于群晖
由于我在大量功课后决定放弃RAID,使用群晖basic,所以我只考虑下面的3种型号:



所有 j 字母结尾的都是ARM芯片(DS120j,DS220j),性能较差,软件兼容可能会出问题
所有 + 字母结尾的都是x86芯片,默认没有软件兼容方面的问题,即使是最低配的DS220+也够用绝大多数软件
一开始我想着买个ARM架构的也差不多够用了,毕竟我没有开docker的需求。但在浏览了大量评论以后我还是退缩了:这些入门ARM架构的机器,居然连群晖自家的最新系统DSM 7都跑不动。跑不动DSM问题就大了,毕竟群晖的NAS不能拿来直连电脑当作DAS使用,数据能不能流畅拿出来都是问题。
所以暂定了DS220+
又一个问题来了:我的网络环境(硬件,以及带宽,尤其是上传带宽)真的很糟糕。
仔细研究过这些方案:
直连网线,最正规
powerline,不太正规,而且受限于电力系统设计(大功率家用电器)
网桥(大概就是wifi转ethernet这一类),考虑过这种小型openwrt路由器:

但无线连接/powerline终归是不稳定的,我在这一块的思路走到死胡同了...
与此同时又想到了”通过SMB协议读取网络共享文件夹的时候会往自己电脑的硬盘里写入相对应的文件“这个烦人的问题,所以干脆就不去想群晖的事了。
发现以上这几个方案暂时不太可行以后,马上开始考虑最传统的硬盘/硬盘盒/硬盘柜
现在对raid也退烧了,所以硬件raid什么的已经不用考虑了
接下来(根据网友的评论)整理一些考虑过的方案:
方案1:直接买厂家做好的成品盒子内置硬盘方案


(等等)
优点:硬盘固定非常优秀,软垫、螺丝、卡扣什么的都有,最大限度防震,这时普通硬盘盒难以做到的
缺点:盘不太行,如果不做足功课甚至会买到smr的盘。有点开盲盒的感觉。
缺点2:没有风扇,散热堪忧

优点:有风扇,整体设计还不错
缺点:电源功率稍微小了一点(4盘位72W,我个人还是想要100W以上的电源)
缺点2:略贵
缺点3:reddit网友的看法:HDD就应该放在PC主机或者服务器里(用PCIE),除此之外的方案都是垃圾。SATA转USB的这些设备基本上大差不差(都是垃圾,随便搞吧,能用就行)。
缺点4:接缺点3,reddit老哥认为SATA转USB的方案应该是”单个优于多个”,也就是说买多个单硬盘盒的体验/安全性 应该比这种硬盘柜好。除非有什么特殊要求,否则真的没必要买这种柜子。
所以最终的方案就是
普通硬盘盒(买了个带风扇的) + 3.5英寸HDD
单个硬盘格式化为NTFS,然后买个paragon NTFS软件。
确实是买了,相关细节另开一篇 🔗 [(2023)选购3.5''机械硬盘盒 - Truxton's blog] https://truxton2blog.com/2023-buy-3_5-inch-hdd-enclosure/
接下来更新一些3.5''硬盘盒(单盒,NAS级硬盘,格式化为NTFS)使用的一些缺点/小问题
有关NTFS格式的跨平台体验:🔗 [(2023)Tuxera对比Paragon(个人体验) - Truxton's blog] https://truxton2blog.com/2023-tuxera-paragon-ntfs-comparison/
遇到的问题:速度忽快忽慢,原因还没找到
也就是说,有的时候能满速(220MB/s~240MB/s,接近该机械硬盘的设计上限),但有的时候速度只有80MB/s.
具体是什么导致的还在排查(比如操作系统、主板usb、电源、接线、接口、usb协议、硬盘盒供电,等等)
windows系统会在传输文件时显示实时传输速度,所以更容易发现速度降到了80MB/s。